
早操
文 / 仇进忠
对于当过兵的人来说,早操是军营生活中不可抹去的记忆。在我的军旅岁月里,早操更有着别样的情致。
我们部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娘子关,这里山高沟深,地势险要,是黄土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咽喉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清晨,每当起床号响起,仿佛催征的号角瞬间打破深山的宁静,战士们的神经仿佛条件反射,即刻从放松状态转入紧张有序的出操准备中。大家争分夺秒地整理内务,将被子叠得四棱四角,形如方正的“豆腐块”。大家忙而不乱,那一双双粗犷的大手,此刻竟展现出姑娘绣花般的精致与细腻。
几分钟后,出操号响起,各班排迅速向操场集结。大家列队整齐,依次向连值班首长报告出操人数。指挥员按照预定训练计划统一步调,或在操场进行队列训练,或组织练习格斗、军体操,抑或是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长跑,锻炼体能。跑步时,山上的草木在晨光中泛着青翠,远山的轮廓随着晨雾渐渐散去愈发清晰。蜿蜒的绵河在山脚下哗哗流淌,与早操队伍那“一二三四”的嘹亮口号和如鼓点般坚实的脚步声,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青春旋律。
待早操结束,战士们虽已汗流浃背,却心情愉悦,一身轻松,如凯旋的将士。
这份在艰苦训练中的收获,不仅是自身体魄的锻炼,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。在步调一致、整齐划一的磨砺中,使战友间的团结与默契愈发加深,团队战斗意志得到强化。
我们部队与新中国同龄,英才辈出,虽属后勤系列,但在军事训练、作风养成方面,始终严格要求,绝不逊色于野战部队。
在全军开展的大练兵活动中,早操内容更为丰富,器械等体能训练成为重要组成部分。单杠训练,对我而言极富挑战性。起初,练习引体向上时,我拼尽全力也难以完成,一次次滑落杠下,在全班战友众目睽睽之下,很是尴尬。为提升能力,晚上熄灯后,我便悄悄来到单杠下“加餐”。在月色笼罩的训练场,我屡败屡练,从第一次成功,到后来能连续做五六个。后来,卷身上和立臂撑这些更难的动作也都顺利完成,取得优异成绩。
投弹训练同样充满挑战。起初我仅能投出28米左右,不到及格线。王丙昌班长不厌其烦地耐心帮教,规范我的动作要领。经过刻苦训练,考核时我投出了40米的优秀成绩。
我们勤务一连,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、业务收发,站岗执勤也是一项重要任务。
我手持钢枪,在一号哨位警戒巡逻。极目远眺,群山巍峨,白云飘拂,悬崖陡壁上瀑布飞泻而下,落入绵河滚滚东流。身处北国,却仿若置身于江南水乡。这般如诗如画的山川美景触动我的心弦,一首诗在心底悄然萌生:
《哨所的小溪》
我们的哨所有一条小溪,
从山顶一直伸向山底。
像串串珍珠金光闪耀,
似一条银链把天地连在一起。
我们的哨所有一条小溪,
日日夜夜奔流不息。
像战士的性格勇往直前,
如少女那样娇艳美丽。
我们的哨所有一条小溪。
它优美的歌喉令人入迷,
晚上为我们站岗唱赞歌,
白天又为我们的训练谱写新曲。
我们的哨所有一条小溪,
谁也说不清它有多大年纪。
它是慈祥母亲丰满的乳汁,
无私地把儿女们精心养育。
这首小诗,我鼓足勇气投给报社,没想到居然发表在了《阳泉日报》上,成为我的处女作。
在连队的日子里,战友们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我对写作的挚爱。训练间隙、熄灯号后,我常将军营点滴倾注笔端,时常有一些“豆腐块”文章在军内外报刊发表。日积月累的写作成果,引起了部队领导的关注,我被推荐参加了北京军区新闻干训队的考试。
我十分珍视这宝贵机会,积极备考,以优异成绩被录取。自此开启了我人生路上的新征程。干训队结业后,我到政治处当了宣传干事。
到机关工作后,身份职责、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,但部队的早操依然如故、雷打不动。
出操时,我们常常跑出营区,穿梭在驻地的街道上。脚下的石板路承载着娘子关厚重的历史,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,这让我愈发明晰守护这片大好河山的责任与担当。
宣传干事肩负着上情下达、下情上报的公文处理及新闻报道工作的重任。有时,为了赶写材料和稿子,常常挑灯夜战,导致次日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出早操。
管理处为提高出操率,加强了考勤制度,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在办公楼大厅的小黑板上,公布每天未出早操人员名单。
自此,我的名字便常常出现在这块小黑板上。从黄处长、秦助理到王助理,这几位负责组织早操的管理员任职期间,我的名字在“黑名单”上几乎从未间断。每天到办公楼上班时,看到小黑板上自己的名字,就有些脸红和愧疚,便低头快步通过。
我曾努力争取出操,试图保持在连队时养成的良好作风,但一到晚上忙乎起来,就常常忘了时间。于是,不出早操的“错误”屡改屡犯,甚至屡教不改。而部队领导对我的这种状态似乎予以迁就,除了“黑名单”曝光,倒也从未有人找我谈过此事。久之,我竟也有些心安理得起来,给自己不出早操找的理由,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干出色。
记得那年,部队基层文化达标验收工作全面展开,作为宣传干事,应对上级考核验收责任重大。那天晚上,为了赶写影像片汇报脚本,我独自在宿舍忙到深夜。睡下后,突然又想到一些“闪光”细节,便趴在床上,一边抽烟,一边修改脚本。不知不觉中,困意袭来,我竟睡着了。突然,一阵刺鼻的浓烟将我从睡梦中呛醒,睁眼一看,床头的褥子已烧出一个碗口大的洞,满屋子浓烟弥漫,脸上能感觉到火辣辣的炙烤,火苗呼呼直窜。我瞬间意识到,可能是手中的烟头引燃了褥子。我猛地起身,恐慌中抄起暖瓶把水浇上去,又把脸盆里未倒掉的洗脸水泼到褥子上,这才把火扑灭。
这场意外,着实让我心有余悸,事后也没敢跟任何人提起。

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 在担任宣传干事的那些年,尽管我常因加班缺席早操,名字频繁登上“黑名单”,但负责的宣传工作成绩斐然。部队连年荣获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团单位;基层文化工作达标先进单位;“两用人才”培养工作典型经验被军区推广。
不少干部战士的先进事迹经我之手,在军内外宣传,有的还被树为先进典型。其中,战士苏峰的事迹格外亮眼。入伍前苏峰是一名无线电厂工人,培养军地“两用人才”活动开展后,他毛遂自荐当教员,培养出百余名无线电能手,更有一手电器修理的绝活。我多次采访苏峰,撰写的通讯稿在《战友报》发表。这里还有个小插曲,《战友报》侯编辑看到报道后,想起家中那台厂家多次都修不好的电视机,于是诚邀苏峰前去修理,让侯编辑惊奇的是,苏峰仅用10分钟花一毛四分钱就把电视复活了。苏峰家乡的《衡水日报》将其作为重大典型以整版篇幅予以报道。苏峰因事迹突出荣立二等功,并光荣出席军区后勤党代会,成为军地共同的骄傲。
还有一连炊事班长郭立强,爱岗敬业,开荒种菜,精研烹饪技术改善连队伙食,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,其事迹发表在《共产党员》杂志,被广泛关注;离休干部胡发斌退而不休,廉洁奉公献余热,《战友报》报道后,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;“战士企业家”高建勇舍小家顾大家,艰苦创业为部队增收贡献突出,事迹通讯被《战友报》刊发,驻地《阳泉日报》一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,也荣立二等功。
部队长王志平扎根山沟20余载,反映他事迹的报告文学入选军区组织部《老山沟》一书。展示优秀指导员胡炎照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《连队里的一把火》被军区政治部结集出版。
此外,还有不少报道在全国性媒体发表,进一步提升了部队美誉度。这些新闻报道成果,既鼓舞了部队士气,也焕发出我写作的激情。
早操,一段青春的经历,一份难忘的记忆,在太行山沟里度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。其间有光彩,有快乐,有愧疚,更多的却是怀念。连同娘子关的壮美山水、战友们的动人故事,都成为我生命中珍珠般的宝贵财富。
(本文配图网络和AI制作20250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