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华,“老功臣”扶贫路上新风采
2021-07-20 19:24:3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“木耳书记“”:为了贫困户的日子不再苦

——记河北省人大驻阜平县上堡村第一书记徐华 



徐华, 1989年3月入伍,2011年转业到省人大机关工作,有着22年军旅生涯的他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,曾荣立一等功。2018年3月,徐华赴阜平县砂窝乡上堡村扶贫,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。驻村以来,他继续发扬军人吃苦在前、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,在脱贫攻坚战中勇担当、打头阵、当先锋,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与高尚情操。2018年10月荣获“河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”。


请 战

“2018年全省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重新选派,驻村干部在村工作时间为3年”,当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,部署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时,不少同志心中都起了波澜。3年时间,投身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斗中干一番事业,是一件艰巨而光荣的任务。但3年的时间钉在扶贫一线,条件艰苦、无法照顾家庭,也成了不少人的顾虑。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徐华同志仿佛听到了战斗的冲锋号,他毫不犹豫,第一时间写下《请战书》,主动要求下乡扶贫。他向党组织和领导表示:我郑重申请下乡扶贫,理由有三:第一,我是一名转业军人,如今脱贫攻坚党有号召,我必冲锋在前;第二,请组织放心,我的家庭没有任何困难,三年脱贫攻坚,家人全力支持;第三,我有决心、有信心,坚决完成好扶贫任务,不辜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期望,不辜负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期盼。

在前往阜平县上堡村的路上,徐华带领工作队绕道西柏坡,在新中国走来的地方,他们重温入党誓词,并做出庄严承诺:“牢记党的宗旨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”。

摸底
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到村后的第二天,徐华和工作队队员们就开始了深入走访,半个月时间,访遍了家家户户和村里的每个角落。工作队与村“两委”班子、致富能手、老干部、老党员分别召开了座谈会,深入了解村情民意。通过调研,对村里的班子情况、种植养殖、外出务工经商、村民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,心里有了底数。

一番走访调研,徐华发现村里的问题还真不少。一是在贫困户识别认定上,一些贫困户为了享受到扶贫优惠政策,难免相互攀比,积累了一些矛盾。同时宣传不够,有的老乡不理解政策,或有不满情绪。二是在发展产业方面,村里近两年搞起来的养殖业项目,因经营不善名存实亡,没有畅通渠道让老百姓脱贫增收。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已列入计划的修路、水利项目因为推动不利,迟迟没有开工建设。易地搬迁新区建设因为拆迁工作受阻,也无法动工。四是在扶贫兜底保障上,缺乏增收措施,个别老乡养成了“等靠要”的思想,坐等政府救济,不愿勤劳致富。

“目前形势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,”在村“两委”和工作队联席会议上,徐华书记分析形势之后拍着桌子说,“再这样下去只能是一条死路了,还谈什么脱贫致富?咱们必须马上干起来!我是‘第一书记’,责无旁贷,我扛旗冲在前面,咱们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跟上。”

攻坚

徐华书记带领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干部,针对村里的问题,一件一件分析,理清制约因素和矛盾点,逐个研究破解办法,拿出具体措施,明确分工、步骤和完成时限,全面展开各项帮扶工作。

精准识别“回头看”。本着认真负责、实事求是、公开透明、有错必纠的态度,开展了精准识别“回头看”,对117户261人逐户逐人“过筛子”,对11类1200余项收入进行精准测算。将收入情况在村民代表会上逐个公布,清理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。通过公示栏、大喇叭等,公平公正做好宣传解释工作,让百姓心服口服。

力推新村建设。上堡村是“易地搬迁村”,新村建设的拆迁任务到了“啃硬骨头”的时候,还有16户村民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拆迁。攻不下“山头”,项目建设就无法开工。徐华书记主动扛起攻坚任务,他一方面研究政策吃透精神,把政策写成通俗易懂的口号,用大喇叭广播,入户宣传,请人制作了美丽新村的效果视频给村民播放,组织大家到已经完成搬迁的村参观。另一方面,通过深入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,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合理要求和生活困难。半个月的时间,徐华同志跑累了腿、磨破了嘴,最终做通了拆迁户工作,确保了新村建设如期开工。

随后,他针对村里水利、交通等基础建设项目,积极跑办、多方协调县有关部门,盯紧施工进度。不到一年时间,10.3公里长的通村公路通了车;新村住宅建设项目全部封顶;新建的大口井及蓄水池投入使用;完成河道防洪工程和河道绿化提升工程1500米。在此基础上,工作队精心调研,提出了新村建设的“北方江南小镇”方案并扎实推进。还带领村民打造了上堡村的“冰瀑”风景点,立起了村标,美丽新村呈现雏形。

开拓产业增收项目。徐华书记主动把项目发展重担挑在肩上,倡导创办了上堡志源木耳种植合作社,吸纳贫困户39户入股,同时带动村民劳动增收。他们争分夺秒,发动群众、征地建场、购买菌棒,短短15天,完成了25万菌棒的购买和下地。县里的专家来到村里,有些不敢相信地说:“你们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没有耽误农时,今年的木耳一定能够丰收”。

农村产业发展是辛苦活,为了确保产业顺利发展、实现盈利,徐华同志从采摘木耳、宣传销售,到水管、螺栓的购买、晾晒架制作,都亲自上手,早五晚九泡在地里,成了地道的农民。清明节,村里刮起了大风,把覆盖木耳的草帘子都吹跑了。他和村民们顶着大风到地里抢救,把草帘子一块一块捡回来,重新盖好用石头压上。奋战5个小时,弄的满身土沙,连牙齿都变成了黄色。

老乡们有了劳动增收渠道,焕发出了勤劳致富的积极性。徐华趁热打铁,组织召开总结和发工资大会,以现金形式发放工资20余万元。劳动增收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状况,以往打牌、晒太阳的“懒汉”不见了,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到木耳种植基地去挣钱。

担 当

自驻村以来,徐华每月在村时间都在28天以上,有时几个月不回家一次,真正把上堡村当成了自己的家。徐华同说:“打赢扶贫攻坚战,是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,必须完成好。不是不想家,上堡村也是我的家;不是不怕苦,是为了让贫困户的日子不再苦”。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班子建立了学习制度,每周五下午集体学习雷打不动;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当天传达不过夜;上级领导的通知要求马上落实不拖延。徐华以军人的作风要求自己,做到了村情底数清,扶贫政策熟,工作严又细。木耳基地的工人喊他“农民队长”,村里的老百姓叫他“老徐大哥”,乡村干部叫他“木耳书记”。

上堡村支部书记孙燕飞说:“徐华书记来了之后,真的是把村当成自己的家,我们村干部不努力干好工作,都觉得心中有愧。他勇于担当、冲锋在前,把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心气鼓起来了。打赢脱贫攻坚战,我们充满信心!”

(原发2019年5月《河北扶贫工作通讯》河北《共产党员》杂志红色冲击波 )
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