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晋县塔上中学74届16班毕业合影
我的三张高中毕业合影照
仇进忠 /文
闲来翻看相册,高中时期的三张毕业合影照,勾起了我对校园生活的回忆。也许有人会有疑问,怎么高中会有三张毕业合影照呢?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第一张,是我在16班的毕业合影照
1973年1月,我从东联中学考入了晋县二中(塔上中学),被分进了16班,班主任是教授数学和物理的冯振琴老师。
冯老师30多岁,个子不高,白净的脸庞,留着齐肩短发,常用发卡将头发别到耳后,整个人看起来显得十分精神和干练。她教学极为认真负责,对学生要求严格,在同学们眼中,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。那时她已结婚,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,我们常到她宿舍去玩,她总是和蔼可亲,平易近人。
我在初中时有些偏科,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,而数学和物理是我的弱项。而今正巧是班主任教这两门主科,我心里有些担忧,不想给冯老师留下偏科的印象,于是,我暗自加油:一定要努力赶上。
冯老师似乎觉察到了我的情况,格外关注我的学习,常在课后耐心地给我辅导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,我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提升。冯老师也了解到我在其他方面的潜力,如爱好美术,字也写得不错,便先后推荐我加入了学校板报组和文艺宣传队。
在板报组,大约每个月更新一次黑板报内容。我和庞庆怀、刘登建等同学分工协作,配合默契,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,受到师生们好评。
在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的同时,我在学业上丝毫不敢懈怠,思想上也不断追求进步。1973年五一前夕,我在班长白琼等介绍下,光荣加入了共青团。
1974年上半年,随着批林批孔运动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展开,各班级都积极开展相关活动。
一天,冯老师手里拿着一摞批林批孔的相关资料,很期待地对我说:“小仇,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,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。”我问冯老师是什么任务,她说:“你好好看看这些材料,根据材料和孔夫子的言论编成故事,画成漫画。”
这个任务,对我这个高中生而言,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那时批林批孔运动刚刚开始,根本没有现成的漫画作参考,仅有一张孔子穿着长袍的白描画像,要从文字材料中提炼情节,转化为画面,是一次真正的创作。而我初生牛犊不怕虎,居然满口答应了。
那时我驻校,业余时间全用在了漫画创作上。为了一个故事细节的呈现,反复修改文字和草图。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,我终于创作出约50张连环漫画。冯老师看后非常高兴,把它们挂在了教室的墙上。看到漫画展览出来,我心里非常开心。学校领导到各班巡查时,对我们班的漫画,给予了表扬,为班里争得荣誉。
在高一16班,除了冯老师,教语文的豆敬池老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初中时我曾是语文科代表,对语文有着情感基础,因此对豆老师的语文课格外上心。豆老师人非常漂亮,一双灵动的大眼睛,典型的鸭蛋脸儿,讲起课来绘声绘色,引人入胜。
记得豆老师讲解《智取生辰纲》这一课时,对于初涉文言文的我们来说,理解起来有些难度,但豆老师却将这篇课文解读得深入浅出、活灵活现,妙趣横生。而政治老师尹运良,更是以幽默风趣著称。原本大家以为政治课严肃又枯燥,可在尹老师的讲述下,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。
1974年底临近毕业,各班纷纷拍照留念。冯老师难忘原16班的同学们,她召集大家来到校园南侧集合,为我们留下了这张合影照。
照片里的同学们青涩又充满朝气,那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定格。毕业后,老师们各自变化很大。冯振琴老师调离了晋县二中,据说回到了老家天津。同学们在群里常念叨她,也曾多方试图联系她,却始终无果。豆敬池老师后来与一位军人结婚,随军去了北京,自她走后,同学们再难见到她。而尹老师,后来走上从政道路,到乡镇任职。
毕业后,16班同学们多次组织同学聚会,尽管我后来参了军,但探亲时也参加过几次聚会。就在2025年五一,我又参加了赵福生同学儿子的婚礼,见到了好几位高中同学,大家相见甚欢。
第二张,我在文艺班(创作二班)的毕业合影照

晋州二中74届文艺班(创作二班)毕业合影
1974 年6月,教育改革在批林批孔的大背景下徐徐展开,晋县二中大力实施开门办学,践行教育与工农群众相结合、与劳动实际相结合的理念。学校打破原班级划分,按照当时工农业生产实际设立了机械班、化工班、卫生班、财会班、创作一班、文艺班(创作二班)等,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报名,重新分班。
当时,我选报了创作一班。文艺班(创作二班)则是以宣传队为班底外加爱好艺术表演的同学组成。因我是学校宣传队成员,文艺班班主任齐志刚老师得知我的报班情况后,找到我,说:“小仇,你怎么没报文艺班呢?”我说:“我想在文字水平上有所提高。”齐老师不容置疑地说:“这可不行,我跟教导处沟通了,你必须参加文艺班的活动,主要是宣传队的排练和演出。之后,你再参加创作一班的学习。你是两个班的学生。”我听了齐老师的安排,心里暖暖的,其实当时选班时,我也有些为难。心想: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了。
自此,两个班都给我安排了课桌,我自由出入在两个班之间,似乎成了一个“特殊人”。
在文艺班,齐老师交给我一项任务,这个任务以辽沈战役为背景,创作一个以批判林彪畏首畏尾、不敢打锦州,优柔寡断、延误战机的错误为主题创作快板书。我依据齐老师提供的历史资料,经过几天思考,仿照当时十分流行的快板书《奇袭白虎团》的叙事风格和句式,依葫芦画瓢创作了一段快板书。齐老师看了十分满意,稍加修改后,还决定让我出演这个节目。齐老师觉得我自己创作,对快板词理解深刻,背诵起来也更容易。这样,快板书演出任务也交给了我。
学校宣传队的节目丰富多样,有样板戏片段,有大合唱、独唱歌曲、表演唱及丰富多彩的歌舞,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、山东快书等。其中《丰收舞》和《洗衣歌》尤为经典。在表演这些歌舞节目时,需要舞台布景的烘托,齐老师十分信任我,把绘制麦浪、稻田等任务交给了我,布景为歌舞节目增添了魅力。
宣传队经常到工厂和农村宣传演出。记得有一次去东里庄公社演出,把演出乐器和道具装上马车,我和贾丙谦、李文鲜等坐在马车上,一些同学骑着自行车追随着,那时电影《青松岭》插曲正流行。大家不由自主唱起了《沿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》,“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,叭叭地响哎,哎咳依呀。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”同学们一路高歌,歌声在碧绿的田野回荡……
1974年12月,高中毕业时刻,文艺班的全体同学在学校操场集合,拍下了我的第二张毕业合影照。
时光匆匆,30年后的2004 春节前夕,一场筹备已久的文宣队同学聚会悄然到来。聚会由张丁丁等同学召集,她电话告知我,聚会在凯悦大酒店二楼举行。丁丁同学是宣传队的女一号,报幕、主持等工作大多由她承担。她在县文化馆长大,在母亲艺术熏陶下,从小就能歌善舞。毕业后,安排到了省气象台工作。
这次聚会规模不小,73、74两届宣传队的成员20 多人参加。有的在石家庄,有的从老家赶来。聚会上,大家激动不已,往昔的青春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聚会上,退休到石家庄的张小田老师也来了,思绪瞬间拉回到宣传队的时光。田老师是宣传队的编导,业务能力超强,各种乐器极为熟练。
我拉着田老师的手,想起由他亲自编导的表演唱——《列车上的批判会》,从编排到演出,他亲自坐镇,每个动作、每个细节精心打磨。我有幸在节目中扮演一位新疆老汉,头戴瓜皮帽,鼻子下留着俏皮的翘翘胡。田老师对我的角色、对话和动作提出了具体要求,使角色特点愈发鲜明。在他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下,这个以新颖的形式,集话剧、歌曲、舞蹈等为一体的表演唱,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好评。
多年未见,许多同学模样都变了。细心的组织者,在聚会合影照背面打印上了每个人的名字及相对位置,其用心良苦。
第三张,我在创作一班的毕业合影照

晋州二中74届创作一班毕业合影照
在学校丰富多样的班级设置中,创作一班引人注目,全班j近60人,堪称热门班。
创作一班有两位班主任,分别是曹永祺和王和路老师。在这里,开启了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写作学习之旅。 老师们根据教学计划,时常布置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文,记叙文、评论、诗歌,在一次次写作练习中提升了写作能力。
到了秋天,生产队正值摘棉花和种麦时节,创作一班组织同学们下乡体验生活,要在村里住10来天。大家早早准备,满怀期待地开启了体验之旅。
来到元头公社雷陈村,同学们分住到社员家里,这对于那些非农户同学来说,确实是个新鲜事,感受到农家生活的辛劳,而我们农户学生则感觉习以为常,不过在老师的点拨下,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的我,懂得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。
然而,刚下乡两三天后,文艺班就传话来叫我回去。原来是有演出任务,要去晋县磷肥厂、化肥厂为工人师傅们演出。我不舍地离开同学们,去文艺班报了到。
在创作一班的半年里,老师们批改作文认真至极,尤其是曹老师,会逐字逐词地进行点评,遣词造句严格要求,他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给我留下难忘印象。
1974 年底临近毕业,曹老师布置了一篇别出心裁的作文,让同学们写一篇5 年之后的自己的作文,命题《1980 年的我》。
那时,四届全国人大提出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,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提出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,五年实现农业机械化。在作文里,我描绘了 1980 年农村实现机械化的景象,早晨伴着万道霞光,目睹联合收割机麦田作业的场面,肩负村机械加工厂技术人员的职责,骑车去母校晋县二中五七工厂求援,解决技术革新上的一个难题。来到母校后,校园旧貌换新颜,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已成为校领导,校办五七工厂规模更大、实力更强,在校领导的指引下,得到工厂技术人员无私援助,修改了图纸, 使技术难题得以攻克。
这篇作文表达了自己立志在农村广阔天地奉献青春的雄心壮志,并预示到农村社队企业崛起的大趋势。喜出望外,这篇作文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,在创作一班毕业典礼上,作为3篇范文之一进行了宣读。这对我后来走上专业写作之路,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。
毕业典礼后,大家来到教室前,摆好凳子,拍下了创作一班的毕业合影照。
高中毕业一年后的1976年春,我参军入伍。
起初,我与曹老师保持着通信联系,在信中向他分享部队里的生活。但随着部队工作日益繁忙,彼此工作的变动,联系几乎中断。
40多年后的2018年,几经周折,我终于在全国唯一人民公社——周家庄第四生产队,见到了曹老师。他住一栋二层小楼,这里是他的老家,退休后不仅有着稳定的退休金,在生活上公社也给他许多照顾与优惠,让他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。
曹老师精神矍铄,思维清晰。刚见面,他一时记不起我的名字,但当我提及毕业时《1980年的我》那篇作文,曹老师的记忆似乎被唤醒,他清晰地记起确实有这么回事。
我感恩曹老师高中时耐心的培养教育,向他讲述了自己毕业后的成长进步,从连队报道员成为新闻干事,后又转业到省报工作的历程。曹老师听后,眼中满是欣慰。
“一朝为师,终身为父”。此后再回老家时,我常抽空去看望曹老师。每次见到我,曹老师也都格外开心,还会骄傲地向邻居介绍:“这是我学生,现在可是省报的大记者呢!”
岁月流转,半个世纪过去了。晋县二中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虽然短暂,但在我的青春记忆里却占有极大的分量,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,纯真烂漫的师生情谊,为我后来的个人成长、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许多同学至今依然联系紧密,师生情、同学谊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。
(2025年5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