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言:林校长越说越让人糊涂
2018-08-30 16:10:3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忠言:林校长越说越让人糊涂

北大校长林建华5月4日在校庆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把“鸿鹄志”念成了“鸿浩志”。多大点事?不就读错了一个字吗!应该不是什么大事。

可是这几天成了大事,因为林建华的身份与众不同,他是中国顶尖大学的校长,不是一般的乡镇长,公众舆论关注此事在情理之中。

应该说,林建华面对舆论关注,及时回应,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。这些年来,中国的许多官员包括政府部门,遇到群众关注的事件时,习惯了装聋作哑,有的根本不予理睬。而林建华第二天就给予回应致歉,让很多人出乎意料。

不过读了林建华的道歉信,有越看越糊涂的感觉。

道歉信说:”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“鸿鹄”的发音。说实话,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,这次应当是学会了,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。”这第一段很诚恳,也不乏幽默。人们能理解,即使是文字功底很深厚的人,谁又能保证没读错过字呢。

可是,接下来的一大堆解释和检讨,让人一头雾水。林校长把读错字归咎于”上中小学时,正赶上文革”,”没有课本”,接受的基础教育”既不完整、也不系统“。如果说文革时期的基础教育不完整、不系统,我想很多经历过的人都感同身受。但林校长对在文革中的理论和政治内容的学习,也做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。他说:“文化大革命开始时,我小学五年级,几年都没有课本,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。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,没有其他的书,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。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,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。《矛盾论》和《实践论》当时都读过,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。一分为二、对立统一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,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,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。”

作为一位党的高级干部,把学习“毛选“、“老三篇”、《实践论》、《矛盾论》以及一分为二、对立统一、主要矛盾等哲学思想背的“滚瓜烂熟”,也拿来道歉反思、戏谑调侃。林校长是不是要告诉人们,深深影响了其“思想观念”的这些政治理论学错了?后悔了?

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。共产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天经地义,何况作为高级干部。如果你没有学错,也不后悔,那么你把这些埋怨写在道歉信中又是为了什么?让人疑惑。

习近平同志5月2日考察北大时强调,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,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。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,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,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、分析世界,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,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,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,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,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。

林校长语文基础没学好,但马克思主义理论“滚瓜烂熟”应该是优点呀,怎么也要怀疑否定呢?如果你一无是处,那你究竟靠什么走上了那么高的领导岗位?再就是,所有的知识都是仅靠中小学来掌握的吗?如果认真地查一查,文革中的“毛选”和课本也不一定没有“鸿鹄”这个词。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而不应把文革当成框。

本来就一个错字,林校长自己把自己搞复杂了。还有一些解释乍一看富有哲理,其实文理不通,自相矛盾。如“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,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。” 这句话就毫无道理吗。常言道,“灯不拨不亮,理不辨不明”。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无数历史事实证明,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正是在“焦虑和质疑”中产生的,包括中国共产党,不就是在对旧中国的“焦虑和质疑”中,开创了一个新中国吗。难道不是吗?

林校长一方面用自己亲身经历“焦虑和质疑“文革,一方面又提醒年轻学生们“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”,这让人们如何是好?又如何直面现实迈向未来?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