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悠远的田园乡音(纪实散文)
仇进忠 /文
在乡村那漫长而温馨的岁月长河里,我与一群对艺术满怀炽热情感的伙伴们,用心血谱就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。
(一)缘起村坊
高中毕业之后,因在学校宣传队的经历,我被村里委以重任,参与村俱乐部的组织和编导工作。那时的村俱乐部办得红红火火,在周边乡村小有名气。我们不仅为本村群众演出,还走街串巷到外村义务表演,那确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在俱乐部,我结识了东东哥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,大家因对艺术的热爱结下深厚情谊。东东哥在一众男伙伴中年龄最大,威信也高,被大家称为“带头大哥”。他在生产队磨坊当机手,同时也是俱乐部成员,身兼二职。我家离磨坊很近,常看到他在刺耳嘈杂的机器声中,手拿笤帚,闭着眼睛专注地背着曲谱。凭借刻苦训练,他在板胡、京胡、二胡等乐器演奏上技艺精湛,成了乐队的主弦。
东东哥的表演也十分出彩,最拿手的绝活是男扮女装。他在舞台上眉飞色舞、以假乱真的生动演绎,令人拍案叫绝,被村民们称为“咱们村里的赵本山”。他主演的小品《称妈》,辛辣犀利地讽刺了儿女不孝敬父母的社会现象,成为俱乐部久演不衰的经典节目。一年四季,东东哥的家自然成了文艺伙伴们的集聚地。
(二)艺苑群英
后来,集体经济解体,俱乐部解散,但伙伴们对艺术的挚爱丝毫未减。东东哥把儿子也拉进村里的文艺圈,并牵头组建了唢呐乐队。此后,但凡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,他们都会欣然应邀前往,用唢呐为喜事增添欢乐,为白事寄托哀思。
彦青年纪虽轻,却是团队中的多面手。他酷爱音乐,精通乐谱,能弹奏多种乐器,尤其擅长电子乐器。作为主要编导,他在表演动作设计、音乐伴奏节拍、唱歌音准表情等方面都展现出专业水准,是村春节联欢会的核心组织者之一。
素花嫂是演唱队中的大姐大。虽已76岁高龄,脸上的皱纹却难掩她年轻时的美人风韵。性格热情开朗的她,对艺术的喜爱似团火,是红色演唱队的首席召集人。素花嫂最爱河北梆子,唱起《见塑像》时,眉目传情,一招一式韵味十足。平日里,她家就是固定的排练场,她和男演员春子的表演唱《老两口学毛选》就在这里打磨成型,排练时,老伴大纲总会在一旁观看,不时提出改进意见,真正是夫唱妇随。每逢周末,大伙都会聚在她家排练,要是几天没练,她心里就直痒痒,准会挨个招呼大家快来。
锁子平时生活十分节俭,不近烟酒,可一到购置乐器时却出手大方,萨克斯、小号、圆号、唢呐和各调子的笛子一应俱全。他的男高音演唱也十分出彩,唱起《骏马奔驰保边疆》《牡丹之歌》等曲目,足可与原唱媲美。还有演唱队的台柱子春子、帅老头,也都是能主持、会表演、善伴奏的全能型人才。
(三)舞台风采
后来我参军离开了村庄,但与伙伴们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,时常分享生活与艺术上的点滴。每次回老家,我都会和他们凑在一起,聊演出、谈排练,还会参与其中。除了给他们编写节目,一年多前我购置了电吹管,如今已能熟练吹奏100多首红色歌曲。每次回去,只要他们排练,我就去伴奏,为乐队增添一份力量。
三年疫情期间,村子多次被封,大家只能各自为战。解封后,红色演唱队迅速恢复活动,筹备迎春联欢会。我以疫情为主题创作的表演唱《会亲家》,经素花嫂等伙伴的精彩演绎,生动展现了村民们疫情隔离期间的特殊生活,大家用歌声和欢乐驱散了疫情的阴霾。
每年大年初一的“村晚”,都是村民们翘首以盼的盛事。午饭一过,村中心广场便响起开场锣鼓,全村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,现场氛围瞬间被点燃。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拉开序幕,燕青、小云合作演唱的《党啊,亲爱的妈妈》饱含深情;春子、锁子等一展男高音歌喉;活力四射的歌舞表演,让欢乐尽情飞扬。幽默风趣的《老两口学毛选》,唤起许多中老年人的红色记忆,赢得满场喝彩;表演唱《四个大妈拉家常》唱出百姓心声,叫好声此起彼伏;带头大哥东东男扮女装扭起大秧歌,诙谐夸张的动作逗得大家前仰后合;帅老头、平平带来的《逛新城》《智斗》等节目,也都是备受欢迎的经典保留剧目 。
(四)拓宽艺路
2025年春节刚过,红色演唱队便开始谋划新活动。在东东、素花、彦青、春子等骨干的策划下,团队决定从以模仿名曲名段为主,转向以自编自演为主的创新方向,尤其注重创作反映农民现实生活和心声的原创节目。
歌伴舞《绣金匾》是他们近期排练的创新节目之一。在彦青家的院子里,他耐心指导演员们,要求用细腻的穿针引线动作和深情的眼神,将对人民领袖的热爱怀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充满趣味的表演唱《四个姐妹夸老头》,以独特的地方小调、朴实的歌词“四个姐妹嗓门亮,嗓呀嗓门亮;俺家那个天天忙,脾性很要强,养鸡养鸭养鸽子儿,数钱美滋滋儿;开上那电三轮儿,嘿,拉俺去赶集儿”,让演员们产生强烈代入感。排练时,徐嫂一唱到这段词就笑得直不起腰,直说这写的就是她家的事儿,多次让排练中断。
大实话《农民难》用直白的“咱农民,种地难,汗水泪水洒大田,粮食贱得卖不上钱”,道出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;正在排练的小品《盼孙子》,聚焦年轻人不愿生育引发的家庭矛盾,围绕生娃热点展现婆媳间的矛盾冲突。物色角色时,东东和帅老头抢着反串婆婆和儿媳,光是他俩扮相的诙谐模样,还没正式排练就逗得大家笑声不断。
演唱队还以中国农民的独特视角,将特朗普、泽连斯基等热点人物和事件,融入民间传统艺术形式“三句半”,编创出《国际风云说乱象》。在节目安排碰头会上,原本计划由男演员出演,但素果、素庚、小捧等几位大妈强烈要求“巾帼不让须眉”,主动请缨担纲表演。
(五)乡音悠扬
夏秋时节,闷热笼罩着村子,家中蚊虫肆虐,村西那片被玉米地与豆田环绕的路旁,便成了大家的排练场地。乡村的夜晚,墨蓝色的天空繁星闪烁,月光倾洒下柔和的清辉。此时,萨克斯悠扬的旋律、小号嘹亮的音符、二胡婉转的曲调,与清脆灵动的笛子乐音交织在一起,在夜色中缓缓流淌。
美妙的旋律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,吸引着爱好音乐的老乡们纷纷循声而来。大家骑着自行车、开着三轮车,带上小板凳,自发聚在一起,享受着演唱团带来的欢乐。据我所知,至少有四个村的文艺爱好者常来参与活动。围观人群中,总能看到邻村的大老王,他对音乐痴迷不已,虽不会唱,但每晚都雷打不动地开着三轮车来看演出,还特意购置了大音响供大家无偿使用,是红色演唱队当之无愧的铁杆粉丝。
这群已步入中老年的民间艺人,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始终坚守对艺术的追求。他们用热爱丰富着农村文化生活,那激情飞扬的乡音,化作乡亲们迈向美好生活的铿锵鼓点,如点点星光,在乡村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辉。
[(202505)《燕赵农村报》6月3日“村里的主角们”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