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往事越千年】仇进忠:家乡的紫城庙会
2025-08-03 22:21:5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晋州市东紫城村“紫云观”遗址魏征出家为道处


紫城庙会传承千年


仇进忠 /文


每年农历九月十五,是一年一度的晋州市紫城庙会。这个有着18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民间庙会,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百姓来这里祭拜先祖、祈福纳祥,开展农贸交流,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

紫城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东50公里处的石津运河和石德铁路、沧石路南侧,东依唐代名相魏征故里,西南与全国著名民间故事村耿村为邻。

关于庙会的起源,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。

东汉末年(公元184年),由于连年灾荒,官吏腐败,民不聊生,百姓有病无力医治,社会危机日益深重,遂爆发了以张角(河北平乡人)为首领的农民起义。义军以黄巾裹头为标志,与封建官吏和地方豪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,史称黄巾起义。张角创立了“太平道教”,在农民中传经布道。他们的口号是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。” 起义初始,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均发生战事,黄巾军势如破竹,州郡失守、吏士逃亡,震动京都。黄巾起义虽然失败,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地位。汉朝名存实亡,不久即形成了三国格局。黄巾起义,为后人留下了农民革命的丰厚精神遗产。

相传,紫城村一带是黄巾起义的古战场和先烈们的埋葬地。据史料记载,黄巾军起义后,官军与起义军展开激战。后义军首领张角病亡,张梁战死,张宝便率军在巨鹿郡下曲阳(今晋州)奋力坚守。在皇甫嵩等联合曹操的强势围攻之下,战事异常惨烈,张宝使尽浑身解数,终因寡不敌众血染沙场,他麾下十多万将士全军覆没,一时间下曲阳血流成河、横尸遍野。兵荒马乱中,众百姓将烈士尸骨在紫城一带就地掩埋,封土为丘,史称“京观”。为埋好这些英雄,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肩背担挑运来黄土。传说,此事感动苍天,连刮七天七夜黄风,坟丘越来越大。

英雄们的后人自发来这里看守坟丘,逐步形成村落。因张宝的指挥部在此,百姓们称为紫禁城,后怕招惹灾祸改为紫城,并逐步形成了东、西紫城两村。据当地老人讲,坟丘历经风沙积积,形成了数座山脉状的大土丘。这些土丘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存在,后在开荒造田中逐渐消失。

众百姓敬仰这些出生入死的英雄,为他们修建了“天地人公祠”。每年农历九月十五,人们就来紫城聚集一堂,纪念这些英烈先祖。随后,道士们在这里修建了“紫云观”。

随着历史的变迁,庙堂日益繁荣。到庙会祭奠先祖、朝拜神灵、祈祷健康平安的人越来越多。如今,在10亩的庙堂大院里,百姓们供奉并祭奠着大英雄张角(天公将军)、张梁(人公将军)、张宝(地公将军),以及当地历史文化名人、唐代名相魏征等,还为他们建立了纪念堂以供缅怀。此外,百姓们也来这里祭拜玉皇大帝、观音菩萨、王母娘娘等心中敬仰的神灵和先贤。

据晋州志等史料记载,魏征(公元580年—643年)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,秉公直谏,固邦安民,成为一代名相。史料证实,隋代在紫城曾设廉平县,后被撤销归鼓城。到唐时,魏征出生于与紫城一村之隔的庞表村,而紫城的“紫云观”则是魏征的出家为道之地。

据传,滹沱河发大水,老百姓的庄稼、房屋、还有紫云观、英雄祠等都被冲毁。在这危难时刻,魏征回到家乡,组织乡亲们防洪筑坝,引水改流,帮百姓盖好房屋,还分发粮食衣物救助灾民,还将被冲毁的张角等将军的英雄祠修缮一新。

后来,魏征有病回乡疗养时也住在“紫云观”,众百姓得知纷纷前来问安。而他则十分关心百姓疾苦,将一些中草药治病的偏方传授给百姓,治好了不少人的病。他体察民情,为人们解疑释惑,为了更有秩序,规定于每月初一、十五为接见日,还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在“紫云观”开交流大会。于是,这一天就逐步形成了紫城庙会的固定日期。人们来这里庆祝丰收,拜祭先祖,祈福纳祥,逐步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民间庙会。如今晋州市九月九庙会,就源自紫城庙会,虽另择吉日重九,但香火根脉、精魂传说,均须向紫城这片血沃黄土俯首称宗。

1986年,晋州市人民政府将“紫云观”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紫城庙会上的信众

紫城庙会持续数天。从九月初十开始,外地香客们便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磕拜了。过去交通不便,人们赶着马车、骑着毛驴或徒步而来,在这里住上几天。乡亲和商人们更是提前摆摊设点,迎候香客了。如今,交通便捷了,更多的是骑着自行车、摩托车,电车,或开着三轮车、小汽车而来。这几天,附近老乡也趁着庙会来走亲戚、看热闹。据传,庙会期间农历九月十五零时,是各路神仙相会显灵的时刻。这一天,许多远道而来的香客在这里守夜。紫城庙会始终是百姓们寄托信仰与感恩的地方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开辟新生活的伟人与往昔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一样,百姓们把深切的感念揉进了千年香火,他们的丰功伟业成为人民心中的不朽。

庙会期间热闹非常。在九月十五浓浓秋色里,百姓们以新谷做供饼,把锣鼓敲出心声。室内人们虔诚朝拜祈祷,室外香烟缭绕中笑语欢歌,有的情不自禁扭起了大秧歌。紫城两村街道上各地来的商户摆摊叫卖着秋果、食品、特产、鞋帽,游乐活动也十分丰富。庙会期间,总要唱几天大戏,这些戏是祈福得到应验的那些香客们送上的,庙会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场所,一派欢乐祥和。

2001年12月,新华社记者曾对这里的庙会活动进行报道,批评“东紫城村成片神庙竟成‘致富产业’”,提及某些人“靠香火钱发财”。事实上,紫城庙会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。虽然早在1986年紫云观遗址即被晋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但并没有给予多少投资,更没有委派管理人员,庙会建筑绝大部分为民间人士捐资修建和管理。

沧海桑田,史上纵有野火般勒令“铲平”的铜锣喧嚣,终难敌滹沱河冻土下春草连天的生生不息。尽显燕赵儿女对道义担当的慷慨情怀,以及对正义的信仰和精神家园的守护。

紫城庙会,这支有着厚重历史的民间文化奇葩,香火不灭千载,盛衰自有大地承托——纵无宫阙雕梁,却在俗世众生炊烟里长存常青,显示出民间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。

(注:2012年初稿,2016年《西紫城村史》收录,2025年5月修订版,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紫城庙会液景

【作者简介】仇进忠(忠言),河北晋州人,1976年参军,在部队历任文书、干事、教导员等职,长期从事宣传等政治工作。1995年转业至《河北日报》工作,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、《现代护理报》总编辑、报业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,正高级职称。几十年笔耕不辍,退休后仍常以笔为友,涂写字句,聊抒胸臆。编著《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实践》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全书》等,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、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文化信息学会会员等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