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里食韵 (随笔)
仇进忠/文
漫步石家庄街头,不经意间发现,曾经常见的“安徽正宗板面”店,悄然换上“石家庄板面”招牌。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,据悉,这是政府相关部门为复兴发展石家庄本土饮食文化之举,如石子投入湖面,泛起层层涟漪,勾起我对庄里美食的思绪。
记得 30 年前初到石家庄,街头巷尾方便小吃店星罗棋布。小店布置简单,却整洁温馨。炒饼、面条、大锅菜等,堪称石家庄极具特色且物美价廉的美食代表。
炒饼堪称一绝。厨师先将小麦粉和成面团,烙成饼再切成饼丝。随后,依据饭店食材或食客喜好,一般以豆芽、白菜为主,或是萝卜丝、土豆丝、蒜薹、豆角、青椒等应季食材炒制。炒饼分素和荤,素炒常佐以鸡蛋;肉炒则多搭配五花肉。师傅熟练挥动锅铲,“滋滋啦啦”声中,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。因搭配蔬菜不同,素炒和荤炒能炒出 20 多个不同风味来,有用心的师傅选取不同颜色的蔬菜,烹调出了五彩炒饼、七彩炒饼等创新花样。刚出锅的炒饼端上桌,色泽诱人,香味扑鼻,令人食欲大增。
面条的做法和吃法多样。儿时,母亲在红磁盆和好面,用她那粗糙却灵活的手,擀开面团,将面皮缠于擀面杖,一碾一拉,动作娴熟。时而铺开面皮,撒补面转方向,再缠杆接着擀,偶尔用衣角擦去额头汗珠。不多时,一张薄如蝉翼、圆润规整的面片擀成。随后,母亲熟练折叠面片,拿起菜刀“嚓嚓嚓”均匀切好。接着,磕开两个鸡蛋“滋溜”打到锅里,煎得金黄蓬松,与熬煮软烂酸甜的葱花、西红柿制成卤汁。浸润卤汁的面条,入口爽滑,那滋味能驱散一天疲惫,品足了家的味道与亲情。
夏季,水灵灵的黄瓜丝、凉拌豆角等与麻酱搭配为卤,做成十分好吃的麻酱面。此面可温可凉。凉面,煮好面条捞出过凉水,吃起来清爽凉快;温面,碗中则保留些面汤,再加上调好的麻酱卤,很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,不凉不烫,恰到好处。
后来,我又吃到灵寿腌肉面,以精心腌制并炖煮后的肉做卤,搭配劲道的面条,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山里人的质朴,汤头下肚,暖意蔓延。
而藁城宫面,体现了精细和讲究,它曾是贡奉皇帝的珍品。其制作工艺精巧,面条细若发丝且韧性十足。煮好的宫面入口爽滑,麦香在舌尖萦绕,仿佛在诉说着先祖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创造与荣耀,成为人们走亲访友时很体面的礼物。
大锅菜更是石家庄特色食品的主角。大锅里,白菜、肉、粉条、豆腐、丸子似是标配。但随着季节变换,冬瓜、茄子、豆角、土豆等应季蔬菜也可入锅,食材不拘一格。做大锅菜的各种食材都经提前煮、炸、泡加工,再经慢火熬煮,让彼此味道相互交融渗透。咕嘟咕嘟翻滚的浓郁汤汁中,散发出热腾腾的诱人香气。无论在家里还是街头小店,大锅菜以丰富的营养、可口的风味,吸引着人们的味蕾。大家围坐一起,品尝着充满烟火气的菜肴,享受着简单纯粹的快乐。
然而,岁月流转,石家庄这些特色美食在市场大潮中面临诸多困境和冲击。外来美食凭借独特风味大量涌入,诸如安徽板面、兰州拉面、山西刀削面等,它们招牌醒目,“正宗”二字高悬,还有湘菜、川菜等外地风味饭店随处可见,让人仿佛置身于异地他乡。
物美价廉的本地食品本就微利经营,加之城市改建等致使店铺租金提升、原材料涨价,以及城管较为苛刻的管理,让不少传统餐饮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。一些商户放弃经营,坚持经营的也不重视品牌打造,店铺常以 “家常菜”“家常饭” 冠之,毫无地域特色,像本地大锅菜就被 “东北大锅菜” 盖过风头。
令人深思的是,一些本地人在招待外地客人时,常常避开本地餐馆,领客人走进外地风味饭店。久而久之,外地人也难有机会品尝到本地美食,从而对石家庄形成刻板印象,觉得它没有拿得出手的美食。也难怪,据笔者观察,石家庄似乎还没有一家完全意义的冀菜馆或石家庄特色美食饭店。这种现象,让一些石家庄人 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,似乎觉得石家庄在市场竞争中落败了。有的政府官员也觉得石家庄美食不够出彩,脸上无光。于是,便有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更换招牌这一举措。
其实,面对种种问题和现象,我倒觉得不必妄自菲薄,更没有必要过于悲观。石家庄的美食文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顽强生命力。
石家庄,地处冀中平原的滹沱河流域。史料记载,7000 多年前,人们就在此开启农耕文明,3400 多年前就发明石磨、石棒加工粮食,饮食文化源远流长。这里土地肥沃,虽历经灾害和战乱,却能自给自足,人员外流求生者寡,反而接纳不少外地移民。如元末,官方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至此,使当地文化日趋丰富多元,逐渐形成石家庄人固守本土、重义轻商的性格特征,从如今石家庄人少有外出谋生的现状便可见一斑。
然而,这种固守本土的性格文化传承,并非意味着保守。石家庄人的重义情结,使他们总是以坦然自若的心态接受和容纳外来事物。
面对外来美食的冲击,他们既固守本土美食的根脉,又不抗拒外来饮食文化的融入。就如他们的炒饼与大锅菜,鲜明体现了这种文化性格。炒饼食材搭配灵活,尽显实实在在、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;大锅菜既有标配食材,又能随季节选取多种蔬菜,正是石家庄人憨厚包容性格的写照。
在漫长的岁月里,石家庄人凭借勤劳与智慧,创造出了丰富多彩、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。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特色小吃,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佳肴,既有下里巴人,又有阳春白雪。每一道美食都默默散发着亮眼的魅力,诉说着石家庄的故事。
缸炉烧饼经炉火烤制,粗粝麦香中,就蒜而食,面香蒜辣交织,尽显庄里人直爽豪放。石家庄熏肉也是别具一格的美味,精选的猪肉经过独特熏制,色泽红润,香味浓郁,无论是直接吃还是搭配其他食材烹饪,都别具风味。红星包子皮薄馅大,汤汁鲜美,每一口都饱含着老石家庄人的记忆。
金凤扒鸡则是石家庄美食的一张响亮名片。精选上等活鸡,独特的配方,数小时精心卤制,鸡肉色泽金黄诱人,香味浓郁醇厚,轻轻一抖,鸡肉便脱骨入味,令人回味无穷。
正定八大碗更是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。它汇聚了当地饮食文化精华,通常由四荤四素组成。经过精心烹制,有扣肘、扣肉、方肉等,肉质软烂入味,肥而不腻;素菜则包含海带、粉条、豆腐等。八大碗不仅是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等必不可少的佳肴,也体现了正定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。
金毛狮子鱼作为中国名菜之一,尽显石家庄美食的精致与高雅。它以独特的刀工和烹饪技法,将食材化作令人赞叹的美味,是石家庄饮食文化的亮点。
这些特色美食,或质朴家常,或工艺精湛,未经过度商业化包装,带着如清晨露珠般的原汁原味,有很强的生命力。
实际上,外来美食虽来势汹汹,却未真正撼动炒饼、面条、大锅菜等本地美食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,它们是石家庄人一日三餐的主角。过年时,大锅菜和饺子一样必不可少,遇有红白喜事时,大锅菜更是招待亲朋好友实惠又美味的菜肴,这种传承早已融入石家庄人的血脉,不会轻易消逝。而外来美食的到来,恰恰是需求使然、口味互补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倘若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美味佳肴都能齐聚石家庄,那不正是求之不得的乐事吗?
暮色降临,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夜市华灯初上。锅碗瓢勺的碰撞声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,奏响了夏夜的交响曲。饺子摊前,食客们放下筷子,又端起了啤酒;麻辣烫锅里热气腾腾,香气弥漫;羊肉串摊位传来“羊肉串嘞”的响亮吆喝;鸡蛋灌饼、烤面筋旁也围满了人。面条摊前,师傅忙碌不停。人群熙熙攘攘,这样的热闹一直持续到十一二点。
在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土地上,本土与外来美食交融。石家庄人以豁达胸怀,坦然自若接纳多元饮食文化,不仅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,也是这个城市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生动体现。
我在想,与其在餐饮店铺招牌上下功夫、动心思,莫不如把目光放在未来。面对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,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,石家庄作为得天独厚的优质小麦产地,又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,理应,也完全能够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、更安全、健康的高科技含量的餐饮新品牌,让石家庄美食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。
我们期待着!(202505)
【作者简介】仇进忠(忠言),资深媒体人,1976年参军,在部队历任文书、宣传干事、教导员等职,长期从事宣传等政治工作。1995年转业至《河北日报》工作,先后任报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、系列报总编、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,正高级职称。几十年笔耕不辍,退休后仍常以笔为友,涂写字句,聊抒胸臆。
红包分享
钱包管理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