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的话】我愤愤不平地给《战友报》写了一封长信,大倒了一番“苦水”,还想就此“洗手”……进忠战友的斗胆“进言”一如他的名字,进的是“诤言”、“忠言”,他把他的困惑、迷茫甚至怨恨毫无保留地大倒了“苦水”。
我十分钦佩他的胆量他的勇气,毫无遮言说出他的心里话。这不仅是他的困惑、他的迷茫,也是众多新闻跋涉者当初的心路历程。而《战友报》与他的互动也别具一格,公开回应。一下子打开了他的心结:在稿件质量上用真功,而不是做“虚功”,也不迷信“功夫在稿外”的“邪功”。
有志者,事竟成。进忠战友有幸成为军区“黄埔一期”新闻骨干训练班学员,正如他说的,《战友报》“伴随我20年的军旅岁月,给我力量催我奋进助我成长进步,成为我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”。即使回归地方,仍然挚爱着他的新闻事业,用平凡的步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。
一段岁月一段情,一缕情缘一世梦。变化的是流淌的岁月,不变的是永远的情怀!进忠战友,生命因“战友”而精彩!
“战友”激励我成长
仇进忠
初识《战友报》
1976年2月,18岁的我从河北农村入伍,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北京军区后勤某仓库。这里山高沟深、环境艰苦,但青春洋溢的火热军营处处升腾着奋发向上的力量。由于我上中学时有“能写会画”的特长,在新兵连自告奋勇办过黑板报,分配到仓库勤务连后引起领导关注,先后吸收我加入了连队黑板报组、业余报道组和团支部等组织。为办好黑板报、搞好业余报道,我买来有关书籍学习,班里订阅的《战友报》等报刊更成了我的好朋友,我把报上的精彩文章、诗句摘抄在笔记本上,搜寻积累了许多报头插图等美术资料,把连队黑板报办的内容丰富、图文并茂、深受干部战士喜爱。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,我就及时写成“饭堂稿”广播出去,并尝试对外投稿,一年后,我的新闻“处女作”发表在当地《阳泉报》上。自此,我写稿的热情更高了。
疑惑《战友报》
1978年我好事连连:由战士提升为连队文书,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仓库给我记了三等功,还推荐我报考了铁道兵学院。遗憾的是,报考军校我名落孙山,这让有些“沾沾自喜”的我冷静下来,看到了自己文化基础差、底子薄等缺点和不足。搞业余报道两年多,虽然时常有“豆腐块”见诸地方报,但令我十分看重的《战友报》还是个空白,这也成了我的一块“心病”:上《战友报》咋就这么难?我甚至对《战友报》心生疑惑和怨恨,疑心报社编辑是凭关系上稿,不然为什么我写了数十篇稿子,一篇也没有见过报呢?于是,我愤愤不平地给《战友报》写了一封长信,大倒了一番“苦水”,还想就此“洗手”。岂料,1980年第2期的《战友报通讯》,在首篇重点推出了给我的公开复信:《要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——复51097部队仇进仲同志的一封信》。复信全面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,分析了我及初学写作者稿件存在的通病:一是题目好,没有写好,缺乏调查研究,没有写出能够说明充分体现这个题目的材料;二是问题不新鲜,老生常谈,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跑,缺少新点子,没有新特点;三是不看报道风向,埋头苦写,结果写出的稿子不对路,不符合当前宣传中心;四是马虎潦草,不能认真对待,有的连字都使人难以看清,更谈不上有多少实在内容了。他强调,“解决这些问题,没有别的窍门,就是要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点苦功夫。”
《战友报》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一把。石玉山编辑的复信语重心长,一语中的,对我触动很大,如同在迷雾重重的十字路口,给我指了一条明路。自此,我在写作上更加用功用心,不再苦恼一篇一稿的得失,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升稿件质量上。为打牢基本功,我利用管理连队图书室的便利,阅读了大量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,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、摘录,这对我文字功底的提高非常有益。已经超期服役的我,面对“走与留”的现实没有消沉和迷茫,仍心无旁骛、一如既往坚持业余报道,稿件质量和刊稿命中率明显提高。此时,一直鼓励我写作的老连长王志明也给我鼎力支持,他升任仓库业务处处长后,在我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调到了保管股,意在为我创造转志愿兵的机会。面对如此关心自己的领导,我默默无语两眼泪,决心用努力成才来报答。
热恋《战友报》
1982年春天,北京军区为解决部队新闻宣传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,决定组织举办新闻骨干训练队。机会又来了,我再次被仓库推荐参加了考试,得益于平时的能量积累和“专业对口”,我如愿走进了北京卫戍区徐辛庄教导大队。训练队由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董福生、《战友报》社张植信等领导牵头组织,经过一年时间的军政素质、新闻专业培训和实习,来自全区的80名战士学员几乎都提了干,成为各部队新闻宣传工作生力军。
毕业后,我回到原仓库任政治处干事,《战友报》帮我实现了人生的关键转折。从1983年到1991年的近10年时间里,尽管分管工作有变化,但我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。为搞好报道工作,我结合“两用人才”培养主动向领导建议,先后创办了《尖兵》和《新局面》油印小报,每周一期,由我担任主编,小报宣传战士自己的事、身边的事,深受大家欢迎。我们还创办了《部队生活》广播节目,既活跃了部队生活,又为报道员提供了历练平台。我们请来分部新闻干事、报社编辑记者,对报道员进行业务培训,组织典型采访、稿件会诊,仓库形成了浓厚的写作氛围。我们及时把好稿件投寄《战友报》,对报道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,培养了一批批写作人才,不少干部战士在《战友报》等军内外报刊独立上了稿。这一时期,七分部宣传科田中心、李建辉、梁陆涛等领导,经常深入基层手把手传帮带,大大提升了我新闻报道的观察发现能力、组织谋划能力、驾驭各类报道体裁和文字能力。我采写的受军区表彰的某仓库勤务连“优秀指导员”胡炎照、“老山沟”某仓库主任王志平、优秀志愿兵“拓荒牛”高建勇、退休不褪色的“优秀党员”胡发斌、“自学成才标兵”苏峰等典型事迹在《战友报》等媒体刊发后引起较大反响。几年间,在包括《战友报》《解放军报》和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全国上百家报刊、电台发稿千余篇,仓库连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,我个人也多次立功受奖。
感恩《战友报》
1992年初,由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,我向仓库领导递交了转业申请。出乎我的意料,报告送到分部政治部后,被宣传科梁陆涛科长“敏锐”察觉。他立即给我打电话,说“进忠,你小子想转业怎么不给我打招呼?告诉你,转业的事别想了,没门!”为这事,他专门向仓库政委询问情况,又找政治部丁主任把我转业的路彻底堵死。我知道,这是梁陆涛老兄对我的一片好意。他仔细了解了我的情况和苦衷,爽快承诺帮我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单位:“到石家庄260医院吧,那里正缺人,你就等着调令吧!”那时,干部进城需要分部党委集体研究决定,我闹转业却“因祸得福”,不跑不找就到了省城,不少人以为我有多大门路,其实不过是沾了搞新闻报道的光,更幸运遇到了梁陆涛这样知人善任、秉公仗义的好领导、好兄长。
到260医院工作后,无论当干事还是政治协理员,我都把新闻报道工作当成分内事。都市的环境完全不同于闭塞的山沟,医院作为联结社会的“窗口”,有着得天独厚的报道资源,我如鱼得水。医院管理、医德医风、科技创新、军民关系、医疗扶贫、突发事件,每天都在发生可以报道的新鲜事。我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,精心谋划宣传报道,根据新闻事实量体裁衣,运用消息、通讯、言论、图片、知识、文学等多种形式宣传医院、讴歌先进典型,结束了医院多年在《战友报》不见稿的记录,且扩展到《解放军报》《人民日报》《健康报》《解放军健康》《卫生月报》等媒体,在《石家庄日报》《河北日报》等当地媒体见报频率显著增加,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,促进了医院的快速发展。
有一种情感不能相守却能天长地久。如今《战友报》虽然已经停刊,但她与真实的战友们一样伴随我20年的军旅岁月,给我力量、催我奋进、助我成长进步,成为我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。“在稿件质量上下功夫”,这“座右铭”式的教诲永记心间,她不仅教会我写稿,也教会了我做人做事,让我深刻领悟了“打铁先得自身硬”的道理,这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立身之本。一句话,一辈子,一生情。
1995年春,一位在河北省政府部门工作的部队老领导力荐我到文化厅帮助工作,并建议我适时考虑转业。恰逢此时,260医院改换门庭,由原来七分部管理归属到军区军医学校,我动心了。但阴差阳错,帮助工作的体验,让我感觉自己还是想干新闻宣传老本行。于是,我带着自己一摞子刊稿剪报当“介绍信”,敲开了《河北日报》的大门,这年8月转业到《河北日报》社工作。到省报25年来,凭着在部队锤炼的“既能搞报道,又能写材料”的优势,我先后任社委办公室秘书、《党报人》编辑室主任、报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、《现代护理报》总编辑、集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职,不仅圆了我的“记者梦”,还获评了正高职称。
回望新闻工作经历,我感激军营这段“激情燃烧的岁月”,感激催我奋力前行的《战友报》,感激给我无私帮助和知遇之恩的首长和战友们!
作者简介:仇进忠(网名忠言),河北晋州人,新闻工作者;1976年入伍,1995年转业,历任北京军区后勤某仓库、第260医院文书、宣传组织干事、政治协理员,河北日报社(报业集团)办公室副主任、《党报人》主编、《现代护理报》总编、集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职;编著《当代杰出人物贡献风采录》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全书》等,河北省党建研究会理事、河北省杂文学会、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,中国新闻摄影学会、中国文化信息学会会员。
大帅点评:
一粒种子发芽,需要阳光、水、土壤和空气。
进忠战友因爱生怨、由怨再爱,终是取得真经,他在得到“真爱”的回报后,感恩《战友报》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。“要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”,一句话,一辈子,牢记在心,成为指南。
种子发芽需要基本要素和外在环境,“种子”的自身条件是内因:必须是有生命力且完整的胚、有足够的营养储备、不处于休眠状态。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,告诉我们“橘生淮南为橘,生淮北为枳”。
进忠战友天资聪颖,能写会画,可贵的是他性情耿直率真,敢爱敢恨,成长过程中遇到《战友报》、遇到陆涛战友这样惜才爱才的领导和师长,遇到好环境,靠内功发力补短板,终于“给点阳光就灿烂”。
大多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复转军人,能在地方工作岗位落地、扎根、生长、勃发、成材、定型,到达人生理想彼岸,皆发轫于机缘、磨练于艰难,终成于执着。
“彩虹总在风雨后”,祝福进忠战友!
(本文是作者在《战友报缘》公众号 “我与战友报”的征文)